苗栗一名阿嬤指出,孫女從小和她住,平時說國語和客語,九月跟著爸媽回台中讀小一,卻必然要修閩南語。媽媽問黉舍,為何不克不及修客語?校方說,今後可選修,但必修閩南語,且只有閩南語納入成績評量,她憂心造成孫女壓力,「豈非要送去補習台語?」
客委會文化教育處處長孫于卿默示,國小實行本土語言講授以來,近似情況「時有所聞」。之前便有民眾向客委會反映,客家小學生無法在正課學客語,只能利用早自習時候進修,會讓客家孩子覺得遭輕視、架空。據她了解,客語學生若出了客庄,的確有「想修不見得修得到」的母語講授問題。問題要害不在經費、師資不足,而是學校心態,「願不肯意尊敬台灣的多元文化」。
中市教局長彭富源則默示,經他認識,該校將閩南語當成校本位特色課程,但願每一個小朋侪都能說閩南語,但學生仍可選修另兩種說話翻譯不外閩南語在正課教、列入成績,其他兩種不列成績、在早自習教,恐激發不平正疑慮,他昨已請校方討論批改,師資、排課問題其實都可解決翻譯
校方诠釋,該校一年級學生,母語多是閩南語,講客語、原民語的人不到一班,依劃定小一每周上一節本土語言,若八班都放置統一時段上課,最少要請十個老師。校方因此只請一名閩南語專任師資,在分歧時段到每班上課,想學客、原民語,會安排於早自習上課,等於學兩種說話,良多講客家話的家長也認同。
不外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,本土語言是必選 ,而非必修課,必然要讓孩子從三種說話(後年加入新居民東南亞語)自由選一種修習,不克不及因師資不足、利便排課,就強制學生;且三種說話都應等量齊觀,採多元評量、避免紙筆測驗。校方應修正,若師資、經費不足,可申請津貼。
文章來自: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898/2732804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萬國翻譯公司02-23690931